(资料图)
6月25日,济南市委组织部召开全市“万人下乡、千村提升”工程第一书记工作部署会暨初任培训班开班式,吹响了“万人下乡、千村提升”工程的集结号。
“万人下乡、千村提升”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,也是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。按照之前印发的《关于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“万人下乡、千村提升”工程的意见》,“万人下乡、千村提升”工程将聚焦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以下的村,每村选派1名第一书记帮村、动员1家企业团体联村,构建形成“1+1”帮扶共建格局,力争到2025年年底,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幅达到10万元以上,实现村集体收入、农民收入“双提升”。
当前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繁重,尤其需要汇聚各类人才力量提供基础支撑,而伴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发展,各类企业、社会组织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等单位团体,也日益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。在此背景下,济南市“万人下乡、千村提升”工程构建形成第一书记与企业团体“1+1”帮扶共建格局,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人才活水与产业活力,让群众有了致富“主心骨”,让农业现代化有了更广阔的空间。下一步,市委组织部还将适时为每个村配备一名“科技顾问”、一名“金融专员”,进一步完善帮扶共建格局。
乡村振兴是“物”与“人”协调发展的现代化,是全方位、全领域、全系统振兴,涉及诸多领域,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。实施“万人下乡、千村提升”工程,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。切实让第一书记与企业团体“1+1”帮扶共建格局发挥实效,还需要产业、金融与科技的全面参与,推动人才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创新链“四链融合”,为农业现代化全方位赋能。其中,科技是第一动力、振兴引擎,不管是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、产业,还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都离不开现代科学理念与技术的支撑。通过为农村配备“科技顾问”、派驻科技特派员、加强科技培训等举措,有助于拓宽农村的广阔发展空间,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。
与此同时,“融资难”“融资贵”是当前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一大难题。特别是一些村办企业、小微农业经营主体,受限于规模、产业等条件,在融资、贷款等方面居于弱势地位,亟待金融活水的精准“滴灌”。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,为有条件的村配备“金融专员”以及开发更多适应农村实际和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等措施,能够进一步激发农村与农业活力,培育出更多带动农民致富、农村变美的现代化农业企业与产业。
推动“四链”融合,人才链是关键,产业链是核心,资金链是保障,创新链是源头,协同发力是前提。在一定程度上,这些资源要素能否充分发挥效用、能否“四两拨千斤”激发农村最大活力,关键就是看“四链”融合的深度与广度。
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。“万人下乡、千村提升”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,搭建帮扶共建格局,推动“四链”融合,能够让资金人才技术等众多资源在农村形成“大合唱”、释放新活力,让广阔田野成为大有可为的高质量发展热土。
(青山)
关键词: